+
95
-

回答

早期操作系统是不区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但是应用程序能访问任意内存空间,如果程序不稳定常常把系统搞崩溃,比如清除操作系统的内存数据。后来觉得让应用程序随便访问内存太危险了,就按照CPU 指令的重要程度对指令进行了分级,指令分为四个级别:Ring0~Ring3 (和电影分级有点像),linux 只使用了 Ring0 和 Ring3 两个运行级别,进程运行在 Ring3 级别时运行在用户态,指令只访问用户空间,而运行在 Ring0 级别时被称为运行在内核态,可以访问任意内存空间。

用户态的程序不能随意操作内核地址空间,这样对操作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

在内核态下,进程运行在内核地址空间中,此时 CPU 可以执行任何指令。运行的代码也不受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访问任何有效地址,也可以直接进行端口的访问。

在用户态下,进程运行在用户地址空间中,被执行的代码要受到 CPU 的很多检查,比如:进程只能访问映射其地址空间的页表项中规定的在用户态下可访问页面的虚拟地址。

我们来看下linux系统的整体结构:


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

如上图所示,所有系统资源的管理都是在内存空间进行的,也就是在内核态去做的,那我们应用程序需要访问磁盘,读取网卡的数据,新建一个线程都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完成从用户态到内存态的切换。

比如我们 Java 中需要新建一个线程,new Thread( Runnable ...) 之后调用 start() 方法时, 看Hotspot Linux 的JVM 源码实现,最终是调pthread_create 系统方法来创建的线程,这里会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完成系统资源的分配,线程的创建。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内核态)

除了系统调用可以实现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还有别的方式吗? 有,软中断和硬中断。

软中断是指进程发生了异常事件;硬中断就有很多种,例如时钟周期、IO等。

网友回复

我知道答案,我要回答